竹艺村身处成都崇州道明镇,距离市区50余公里。村落乡风淳朴,生活气息浓厚,邻里关系亲密,是天府林盘的典型代表,并拥有本土气息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竹编。竹艺村的设计师袁烽,在亲身深入探访村庄现状与需求后,试图为其打造生态、文化、产业、生活、公益五位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及文化产业系统。
实际上,竹艺村项目来源于竹里,而竹里则又是源于陆游《太平时》里的一句诗:竹里房栊一径深。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,是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内向重叠环形青瓦屋面,70%的高预制化率也实现了主体建筑、室内、景观共用时52天的极短施工周期。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,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,内与外,竹与瓦,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“大象无形”的屋顶之下。多功能的组合以及适应性多功能空间被有机地布置在屋顶之下。
作为竹艺村的diyi张名片,竹建筑竹里不仅限于对传统进行回望,更展现了对未来的开放姿态。它吸引了越来越多愿意回到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建的艺术家——也就是竹艺村的新村民——来到这里,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,继承并发扬在地人文特性,打造出更多更好也更多元的升级业态。也正是因了竹里,当地政府有了充分的信心,把整个竹艺村的改造升级再次交到袁烽手里。这一次,建筑师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块废弃的农宅基地,而是一座焕发着无限生机的乡村。她在符合传统文学美术作品中对于世外桃源的完美幻想的同时,也为时代驱动下的产业化升级试验提供了机会。
以竹建筑竹里为原型,袁烽运用拓扑找形手法,结合各建筑的不同功能要求形成变截面青瓦屋面,再以此确定底下的钢木支撑结构,进行工厂预制。竹艺村将完整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产业体系放大并发挥到jizhi。在体验上,新建造的几座房子和环境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,走进却又如此不同,是现实中的乌托邦,也是理工科严谨程序后的浪漫呈现。
作为以当地“竹编工艺”命名的特色村落,竹艺村将周期性开展特色活动(艺术节、建造节等),竹编的制作、加工、消费在这里进行了最充分的展示和教学。在硬件设施方面,村内的田埂、道路被重新梳理成明确清晰的道路系统;污废水被过滤形成景观净水系统;生态农业与景观、餐饮进行一体化配置;规划设计了多层级的乡村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,广场、院落、公共家具(长椅、凉亭等)一应俱全;同时制定了整个村庄的风貌控制导则,进行整体把控:
丁知竹竹艺馆位于山脚下竹艺村村口,沿路顺渠,是迎接游客的diyi面旗帜,起着围合与引导的作用。场地中原本存在的两座小农房被融合进统一的流线型建筑空间,建筑与开放长廊结合,线性展开,优雅流畅。这座开放流动的线型屋顶下,组织有夹层居住空间、通高展示空间与半户外茶室空间,游客在内与外的穿梭流动中,可将竹编工艺的制作、教学与展示尽览。建筑采用木结构完成,配合使用当地传统小青瓦屋顶与竹编立面。
您好,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!